囫囵吞枣的故事 主要人物 故事发展 ()--()--()--()今义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囫囵吞枣的故事.
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 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
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 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 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囫囵吞枣?[ hú lún tūn zǎo ]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翻译】:如果知道底下有人,就细嚼慢咽的吃,如果不知道底下有人,就把整个枣都囫囵咽下去.
【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扩展资料:
"囫囵吞枣"的故事让我们感到可笑,它告诉我们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认真学习,从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充分理解、实事求是,才会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囫囵吞枣近义词:走马观花
走马观花?[ zǒu mǎ guān huā ]
【解释】: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出自】: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翻译】: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状语、宾语;含贬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囫囵吞枣
成语故事囫囵吞枣图片
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
有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梨和枣子的药性是"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想了一会,就得意地说:"我明白了!以后吃梨时,只
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伤牙齿,亦不伤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还可以,吃枣却难了,囫囵吞枣,怎么受得了呢?"
从前,有个医生向病人介绍梨和枣的性能时说:生梨对牙齿有好处,但对脾有坏处.而红枣正好相反,能健脾,却伤牙齿.这时有个人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吃了这两样东西有益而无害.在吃梨的时候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则不嚼一口将其吞下去.这样以来,既不伤牙,又不伤脾,能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