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语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http://www.my9888.com.cn/zb_users/upload/2020/10/202010051601899881467832.jpg)
语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展开全部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 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84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179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
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58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58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7.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9.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ü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ü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ü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ü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ü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ü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2.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215、结局 (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 思想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1.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3.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4.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5. 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84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6.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7. 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8. 修辞方法及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9、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
10、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11、记叙文中议论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2、记叙文中抒情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3、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14.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二、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1、说明文的分类
1、从说明对象: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2、从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2、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3、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4、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____特征
2.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3.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死海不死》关于死海含盐量的一系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死海含盐量高,浮力大的原因及特征.)
4.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特征.(《中国石拱桥》"石拱桥的形状就像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状特征.)
5.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向沙漠进军》沙漠危害人类的两种方式:游击战、阵地战)
6.作比较:使被说明的事物特点突出.(答题要结合内容)突出了……(寻找比较点)
7.列图表:直观形象的写出了……
8.作诠释:对事物的某些特征作一番的解释
9.摹状貌:(类似于描写)比较生动形象
5、引用说明有哪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6、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58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7、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三、议论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3、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4、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5、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6、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7、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作用有:(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作用:(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8、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9、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10、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4:"结尾的内容"回答.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二、答案来源:
a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
b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三、友情提示:
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四、请参阅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专题训练
五、文体知识备忘录:
说明文阅读
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
a. 看文章题目;b. 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
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常见的有:a.从概括到具体;b.从整体到局部;c.从主要到次要;d.从现象到本质;e.从原因到结果;f.从特点到用途.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
(1)说明方法:a.下定义(模式:什么是什么);b.举例子;c.作比较;d.列数字;e.打比方;f.分类别;g.列图表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xx"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
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
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议论文阅读
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4、论证结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
6、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7、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记叙文阅读
一、解题技巧: 详见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专题训练
二、文体知识: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 人物描写:肖像(外貌)、语言(对话)、动作(行动)、神态、心理、正面、侧面、细节.
何为细节描写:对人物的肖像、动作、神态等的细微处的具体描写.
(2)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活动场所;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
(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 ,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
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1)表引用 (2)反语,表讽刺否定 (3)表强调(4)特指
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 (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3)表声音延长 (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2)表静默或思考(3)表语言的中断
(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小说结构:开端、发展、215、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常见写作方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小说)、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
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作铺垫、过渡(承上启下)、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点题、总结全文.
1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16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17、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
答题模式: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阅读的,套用这些,比较快.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215、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21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21现最多.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179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2.局部内容的理解
〈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
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58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58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①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出现问题:
①.缺要素
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
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
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4.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
〈三〉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
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3.渲染气氛.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四〉理解标题的含义.
1.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
2.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
3.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
4. 以主要人物为题.
5. 以特定环境为题
分析标题的答题注意事项
①注意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含义.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内容概括,二是主题概括.
②.如果小说标题就揭示了中心,那就结合小说结尾答出文章中心.
〈五〉关于评价、体验、感悟、启示的问题.
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
启示——领悟的道理.(结合人物、主题答)
体验——亲身经历或通过实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
评价——对人、事的看法.
〈六〉关于写法的问题.
1.题材与主题的关系.
题材——表现主题的材料:人物、环境、事件
丰富人物性格,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语文阅读理解各种题型答题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各种题型答题技巧,除了掌握相关题型的答题方法还要注意阅读全文,对提问相关部分进行仔细阅读,联系上下文仔细理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答题就会抓到关键.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参考):
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2、概括某段大意
(1) 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3、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4、说说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题型----关键要答出"变"来,如:他从以前……变得……
5、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所记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赞扬,为什么赞扬;或反对,为什么反对.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6、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手.其主要方法有:
(1)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困难依然收养了自己已故邻居的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文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主的高尚品质.
(2)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文中找出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的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接头"就不拿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从文题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如《伟大的友谊》,文章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的革命友谊.
(4)从中心句找中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说话要算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7、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8、"根据语境解释词语"题型 有两种答题方式,一种是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直接写出该词语的意思;另一种更为完整,即在解释完该词
语后,再加上----在文中指的是……
9、"赏析优美语句"题型(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形象生动 3.夸张:突出特征 4.排比:加强语气 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在全文中的作用).
10、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的一种).
11、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语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语文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一、要熟记基本常识
记叙文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六、描写人物的角度(方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描写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说明文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小说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215、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议论文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或者: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标点符号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表引用;表强调;表特定称谓;表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表解说;表总结;表递进;表话题转换;表插说.
二、常见题型答题方法及要点: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划线句的作用:答题格式: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为下文写______作铺垫;语言上运用______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的______特点(感情).(是具体情况回答,三方面不一定全都答到)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比喻答题格式:运用______修辞手法,把_____比作_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
拟人答题格式:运用______修辞手法,把_____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
2、排比:加强语势;
答题格式:运用__排比____修辞手法,加强语势强调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运用设问修辞手法,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加强语势,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运用反问修辞手法,加强语势,突出强调了(对象+特性).
5、对比: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运用对比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对象+特性).
6、反复:加强语气,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运用反复修辞手法,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了(对象+特性).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可否删除)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一般答题格式(记叙文):不行.____词表示________的意思,词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如果删除(或换成)就________.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一般答题格式(说明文):不行.____词表示________的意思,如果删除就表示______意思,这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或(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或(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所以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本段记叙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
2.说明文:格式:本段说明介绍了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格式:本段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 + 论点 . :
(七)说明方法的作用
1.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说明了 (事物) 的 (特征) .
2.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事物) 的 (特征) .
3.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 (事物) 的 (特征) .
4、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更具体地说明 (事物) 的 (特征) .
(八)说明文开头引用诗句或故事的作用
引出说明对象,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可读性,.
(九)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烘托气氛.4.衬托人物性格、情绪.
(十)赏析某个句子
运用_______修辞手法(或运用_____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十一)句子比较: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先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再分析原句好在哪里;最后分析改句的缺点.
(十二)句式仿写题
答题要点:一审修辞,二看句式,三析句间关系.修辞、结构、句间关系都要与例句一致.
(十三)新闻题:
(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____字).
(2)把下面一段文字改写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____字).
(3)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____字).
答题要点:什么人+干什么 或 什么事+怎么样
(视字数要求适当增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结果等)
(十四)为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一般上下两句,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格式:开展______活动,达到_____目的
例如:开展课间跑203.提高身体素质;杜绝乱扔现象,洁净校园环境.
(十五)对联题
答题要点:结构相同,字数相同,内容一致,末字仄起平收.
(十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
(十七)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谈感受(看法或观点):
解题技巧:本文观点+自己看法+生活实际(两结合——结合文章,结合实际)
答题规范:本文_______.我认为______.生活中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八)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A、举例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_________________的事例通俗易懂、有说服力地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B、道理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C、比喻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_________________比作,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D、对比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_________________和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E、引用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_________________,证明
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十九)找文章的中心论点的方法:
A、看标题: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B、看文章开头:多数文章在文章开头(第一段)便提出中心论点.
C、看文章结尾:有些文章在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D、看文章中间:文章中间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就是中心论点.
E、自己归纳:
(二十)口语交际:
首先要注意恰当地称谓,说话要礼貌委婉.
(二十一)根据题后分值答要点.
如: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这就提示你要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去回答.
(二十二)做阅读题时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或词语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