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资料|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admin 2020-11-21 86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资料|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摘要: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设计1.创设完整的主题情境自从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以来,关于奥运的话题就充满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基于这种的情况,我设计了“为奥运添光彩”...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设计


1.创设完整的主题情境

自从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以来,关于奥运的话题就充满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基于这种的情况,我设计了“为奥运添光彩”这样一个主题。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内容,在这节课的整体设计是紧紧围绕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学科知识线索:基本颜色填充一不封闭图形颜色填充一自定义颜色填充一综合运用填充工具进行颜色填充。另一条是情境设计的线索:奥运会的标志-08年奥运会的会徽一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一吉祥物参加的奥运项目。通过闯关的形式将这两条线索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在每一关的任务中都设置了不同类型的情境导入。这样学生整节课都融入在一个主题完整、连贯的情境中学习,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究解决信息技术学科内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知识点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融合在一起,将枯燥的知识暗藏于生动有趣的闯关任务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首先通过竞猜人物的活动中出示几位奥运冠军的精彩瞬间,让学生找出这些人物共有的特点,引出奥运的话题进而引入奥运会的标志——五环,在对五环进行基本颜色的填充时学生来认识颜料盒、填充工具、前景色和背景色。这里我借助美术课中绘画时使用的绘图纸及画笔的关系,来加深学生对前景色及背景色的认识。在这样的环节中学生不但掌握了填充工具的使用而且对奥运标志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在第二个闯关任务中将奥运话题引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上面,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奥运会徽进行颜色填充,这里我巧妙设计了技术障碍,将奥运会徽的图案设置一些缺口,结果学生操作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结果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而且很容易将本课教学中的难点,对不封闭图形颜色的填充呈现出来。这里面我没有急于去解释怎么样处理不封闭图形的颜色填充,而是通过在水槽中对封闭和不封闭的两个水袋填充红墨水的实验,让学生直观的去理解怎么样解决不封闭的问题。这也是我第一次尝试借助其它学科实验的手段来解决信息技术学科的问题,教学效果还不错。

在第三个闯关任务中,直接将福娃的形象图片呈现给学生,由于福娃的形象图片对学生而言还有些陌生,所以这段影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目光j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适时通过分发学生喜欢的福娃,通过给福娃装扮颜色,将自定义颜色的填充问题提出来,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自主解决问题的状态。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小组合作,多层次探究,学生找到了不同的进入自定义颜色编辑方法。这样我们做到了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孩子跳一跳都能摘到成果,并且及时进行多元评价,无论多少,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成功的,快乐的。

在最后一个环节中,通过去了解学生喜欢那些运动项目,来关注学生的体育爱好,同时让他们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填充颜色。这样学生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就会创作出一幅幅福娃运动形象的图画。对于画面颜色设计方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多种运动项目的选择拓宽了学生学习操练的空间,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操练的平台。在整节课中,我把奥运会志愿者的标志作为奖品奖励给学生,从而使奥运这个主题情景更加完整,更加贴近生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

2.创设挑战情境,考验信心胆量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本来就应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让每个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索、去发现。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刻意去追求课时的完整。

比如我在教学《保存文件》时,我把保存文件的方法分解为几个任务,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分解。任务的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一任务到综合任务,循序渐进,具有连贯性。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每一个任务后,就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应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去给学生创造一些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多去帮助和开导后进生的思路。使探索过程顺利地进行下去。

比如在进行用自选图形创作的教学时,我以《天气预报》为主题,先给出简单的任务,通过知识迁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完成自选图形的插入,然后利用自选图形设计具有自己风格的天气预报,在制作过程中解决问题:如何插入、调整自选图形;如何在自选图形中添加文字:如何修饰自选图形,如何给自选图形添加颜色等等。

采用探索式进行教学,多用于趣味性强,既有一定的难度,而难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当然在教学时所用的时间较多,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求知,活跃课堂,增强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计算机知识是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与其教给学生一些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探索出学习新知识的自主能力和方法。

3.创设协作情境,培养团队精神

协作发生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协作学习的作用,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大力倡导的。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创设协作情境,通过竞争、协作、伙伴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学习,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我在讲授利用Word制作电子报刊时,我就以《爱我家园、携手共创》为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在制作过程中,一个小组有三个人,一个学生负责设计板块,一个学生负责搜索资料,一个学生负责搜索相关的图片,再由三个人审定资料完成最后的排版。再进行全班的作品展示交流。在协作学习情境中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交互变得更加容易控制,他们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和目标的合理安排,更多的是学生的协作情况、学习过程的规划设计。

一般在课堂上教师总是让先完成任务的学生去帮助别的同学,但是往往效果不佳。实际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特别是能力弱的学生,每一个环节也许都会有疑问。如果等着别人完成任务后再来帮他的话,他的求知热情还会剩下多少呢?还有些学生比较内向,不会主动地去向别人寻求帮助,如果别人没时间来帮他,这一节课他就无法完成任务,长此以往就会失去自信心。

我在讲授《收集处理信息》一课时就以《今天我是个小导游》为主题,结合长春举办亚冬会的契机,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长春景点的介绍。这样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有搜集文字资料的,有收集生活中的景点照片的,有完成制作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都有事可做,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样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不怕他们不主动去探索自己不能完成的任务。

如果能坚持小组合作学习,它的效果是超乎我们想象的。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解题思路等等。这些不同会在操作过程或在已完成的作品中体现出来,并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被不知不觉得进行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多的启发和自我教育,也使课堂的教学意义得到了延伸。

4.创设模拟情境,放飞梦想翅膀

学生经常会幻想除本身生活以外的环境和空间。对于那些未知领域充满了好奇心。比如太空世界、海底世界、网络世界,神秘外星人等等。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创设第三空间情境,让学生模拟流连于这些世界里,他们会异常兴奋的去探索那些诱人的未知空间。

例如,在《网上去冲浪》这一课的教学中,创设了这样情境: “今天,小博士要带着你们坐上网络快车进入www网络世界。小博士热情地欢迎大家,并驾驶飞船,来到www世界大门口。这是一扇声控门,你能用一句话谈谈Internet给你的感受吗?谁讲得越好,大门就开得越快。"富有感染力的鼓舞和趣味性的动画情境,使学生欣喜万分,他们争先恐后,大胆发言,不但对旧知识进行了回顾,也为接下来自主学习浏览器作好了心理上的准备。此课在导入处创设了一种模拟情境,学生好像站在一扇巨大的网络世界门前,等待着发现罩面的秘密,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信息技术的特点。


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设计,它是一个分析教与学的问题,设计解决教学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评价和修改,使之达到教学优化的微观的教学设计过程的设计。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概念性与技巧性极强的学科,它的教学方法与设计无法与数学、英语、语文等一些传统课程相类比,一般说来集体讲授式(包括多媒体大屏幕演示)、任务驱动式、小组协作式、自主交互式、学生练习—老师答疑式及启发式、欣赏式等应用的比较多,并在此基础上依据课堂教学进程,往往又是互相穿插、配合运用,由此而派生出各种各样灵活多变的教学设计方案,这为较好地适应本课程的教学要求,达到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是非常有用的。教学设计包括确立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等几方面。

一、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发生行为变化的期望和追求,这种行为变化指“在教学后学生必须能做以前不能做的事情”,即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达到一定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教学目标体现教学主体的愿望和主观的要求,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可以说,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因此,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可划分为: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要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

二、制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根据各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教学周期可从原来的课时为单位,变成以星期甚至以学期为单位。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的内容。其中信息技术是主要的部分,但不是惟一内容。教学内容的制订要突破学科限制,突破知识序列,突破教材思路,体现应用性、综合性、科学性与兴趣性。

三、选择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重大变革,信息技术教师应首先感受到并有条件率先实践它。

教与学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立足点只能是学而不是教,因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是手段,学是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仅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更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和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师手中掌握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在传统的模式上有大的突破,创设研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环境,注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有:

1、集体讲授式学习法

这在传统教学中早已习以为常,然而,本课程却已赋于了新的内涵。首先教学环境一般都与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设备相联系,其次演示内容又往往与交互式多媒体课件相关,因此,这儿的“集体讲授式”实际上早已是计算机数字化了的电化教育课。这种教学,操作方便,易于控制教学内容和节奏,知识点易被接受,能在规定课时内呈现较多信息量,能同时面对大量学生上课。缺点是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客观上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所有学生被迫按照老师的讲授速度进行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弥补此方式不足的办法有:

(1)避免“照本宣读”,应在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增添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充分发挥课件的交互处理能力,如穿插些知识问答或抢答竞赛活动,注重与学生交流,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达到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目的。

(2)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应将抽象与形象、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如介绍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系统时,可结合实物展示或现场参观(与现场观摩式结合)等,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得对所学的知识便于理解,做到与实物对号入座。

(3)对新应用软件介绍,可结合对比学习法,注重软件界面组成、功能及一些专业俗语含义的讲解,老师不必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需给出一、二个例子后,任由学生去思考、发挥,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能力,最后作个归纳即可。

2、任务驱动学习法

以“任务”为驱动,改变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构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以浅显易学的实例(操作)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每项内容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任务”是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是师生活动内容的核心,是教学环节的连接点,是教学过程的转折点,是全体师生的共同兴奋点,应该融入师生的共同智慧。“任务”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形式(文字说明),图表呈现,或观察得出任务,讨论得出任务,也可以边学习边得出任务。当学生按自己的进度计划学习,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时,就能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如在讲“文字处理——中文WORD2000”这章时,我一开始就向同学们提出了学完本章后要各自独立完成一项综合练习——做一份以“地球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A4的小报。而老师的工作主要是解答一些疑问,并组织对学生作品的评讲与考核。余下的全由学生自己依照任务要求去学习、构思、收集资料并完成制作。

(1)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选择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并为学生们能完成好任务尽可能提供练习所用到的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媒体的资源。

(2)仔细安排学习活动,把任务要求分解为一个个较小的独立过程,每个过程原则上只包含单个知识点,每个过程的学习程序均要认真编排,使之能一步步接近目标,使每个同学都能明白任务完成的基本操作过程。

(3)老师要尽可能多的与学生接触,根据他们任务实现中的困难,诊断他们的症疾所在,并按需及时给予些适当的帮助,激励他们坚定信心、不怕艰难、自觉学习,争取努力去完成任务。

3、小组协作式学习法

本方式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接触和了解提供了机会。它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健全人格,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尤其适合在信息技术课操作实验中采用(往往与网络广播式结合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通过小组间的协作交流,学生还能取长补短,正确理解老师的课堂要求,互相提携强化各自的学习。而老师有时间作课堂巡视,能及时发现各小组的进程和其中的问题,通过对组长或组员给予鼓励(与欣赏式结合),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效果。为使学生普遍获得收益,每个分组最多不能超过4人,理想的分组数为10个左右。在课堂巩固练习中,小组活动应安排在老师向全班讲课或学生个人练习之后进行较为有效。

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协同、帮助、分工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四、设计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呈现为“双向互动”。一是师与生互动,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定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要求能与学生达成共识:教师的教学情感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引起学生的“共振”;二是教与学的互动,即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相呼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行为表现、效果表现、心理表现)能获得学生的关注和积极反应。三是根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预计学生将会作出可能反映,如过深或过浅都不能达到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的成功实现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学习意志,形成情与智相辅相成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教学评价设计

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它包括课堂教学中提问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课堂教学形成的测试设计。

有人说,一节好的课能反映一种教学思想。随着教育的改革,教师将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模式、过程、手段和方法,因而要求教师不仅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生中的普及和发展,未来的教学内容一定会得到不断的充实,为此还需要继续不断地探索这门学课的教学设计与方法,尽量多的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机会,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作出我们应有贡献。

现代信息技术中的教学设计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张恩权

  一.教学设计思想:“信息与信息技术”是初一新生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这一课的重点是信息概念的形成。如何让学生把握信息的本质特征是掌握概念的关键。因为信息这个名称虽然平常大家都经常听到,如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信息爆炸等等,但到底什么是信息,学生就讲不清了,而且信息这个概念非常抽象,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有一定的困难。必须让学生从感性上去认识,再由信息过渡到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决心。因此,这节课我一开始就设问:“我们这门课叫什么名称?”,突出信息技术课中的“信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关键词。然后从学生感兴趣的一幅图片、一段录像入手,让他们说出从中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引出信息的概念,“一切存在都有信息,信息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及方式的表征”。接下来给出两个生活中的应用题,让同学们讨论怎样去获取有用的信息去解决问题。从而感受到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重要性。由此引出“信息技术”这个概念。“信息技术是指能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最后让学生完成作业“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学习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初一新生来自十中周围多个小学,一般都从小学三年或四年级起学过信息技术课,因为小学教学条件的差异,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三.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

  3、通过“信息”和“信息技术”概念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应有意识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信息的概念和信息技术的作用

  五.教学难点:信息概念的本质特征

  六.使用教材:《信息技术》初中版第一册

  七.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

  八.课型:新课

  九.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小组讨论、研究式学习方式。

  十.教学评价:能够了解到信息的含义,在讨论话题中能和同学进行讨论、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完成作业时能够从多种途径(如上网、课本等)去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并与自己的学习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说出信息技术对自己的作用。

  十一.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课题 提问学生:“今天是我们的第一节课,大家知不知道我们这门课叫什么?” 学生回答:“电脑课”、“计算机课”,少数同学能够说出“信息技术课”。

  教师设疑:为什么以前叫电脑课,现在改为信息技术课,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引入新课。

  讲解新课

  信息的概念 提问:你从网页中这些图片和录像中,能了解什么东西?(网页有几幅从报纸中扫描得到新闻照片和一段录像。如农民喜获冬瓜丰收的照片,三峡第二发电组顺利启动的新闻录像)。 学生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软件“天空教室”,浏览教师提供的图片和录像。进行讨论,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回答出不同的答案。

  出示照片相应的说明文字,大家看了这些文字,是不是对照片的内容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 进行讨论

  归纳:刚才大家从图片、影像和文字中感受到的东西就是我们从这些媒体中得到的信息。事实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接触信息。提出信息的概念。

  提问:你们在生活周围中曾获得过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从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回答。

  归纳: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就生活信息的海洋之中,无时无刻地在接受信息,但有些信息对我们来讲是有用的,有些是无用的,要学会怎样去获取有用的信息。

  进行讨论活动 完成下面的题目:(2选1)

  1.如果你要买一台电脑,你需要了解哪些信息,你准备通过哪些途径去获取这些信息。

  学生在论坛里相应话题下面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电脑市场、电脑书籍、电脑专家、教师、朋友、互联网等等。

  2.假如现在是2008年,你准备去北京观看奥运会,你需要了解哪些信息,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获取这些信息。

  回答有报纸、旅游社、地图产、互联网、朋友、电视台、打电话了解等等。

  讲解新课

  信息技术的概念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提出问题:怎样更好地去获取和利用有用的信息?。 进行讨论

  登录佛山气象台的网站,说明气象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利用过程,引入信息技术概念 浏览教师提供的有关气象预报知识的网页。

  布置作业 信息与信息技术和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或上网查找资料,下节课在网络平台上上交自己的作业。

  课堂小结 在信息时代,谁感知到、认识到并拥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谁就拥有成功的机会。如果你想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就需要具备收集、整理、传递、发布、应用信息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学好这门课――信息技术,这也就我们这门课由电脑课改为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原因。

  十二.教学分析与反思:初一第一节课讲信息与信息技术概念,如果直接从概念讲解入手,学生往往觉得比较枯燥,很难接受。这是我以往讲这节课碰到的问题,现在采用引导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的氛围,让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从身边的例子谈起,让学生从自己的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这个概念,效果比较好。在讨论活动中,学生反应热烈,在论坛中发表了很多意见。课后大部分同学在完成作业时都比较认真,虽然讲得不全面,但培养了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初步建立了信息意识。但由于信息和信息技术涉及到的内容太广泛了,对于初一学生来讲,不能讲得太深,否则会使学生一头雾水,例如信息的定义方面,信息有很多种定义,不能要求初一学生在这方面有太深的认识,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再去加深理解。我觉得,必须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去上课,把握好信息的概念和信息技术的作用这两个知识点,这样才能讲好这一节课。

求青岛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八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让网页的文字更生动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第四课的内容,主要内容是把只有文字变得更漂亮些。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word2000之中的文章的修饰,这为本章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所以教学课时为“1课时”。学生分析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主体服务的。一个班的学生,由于基础不一,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不平,在接受新鲜事物时,肯定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因而在教学设计时,事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做到胸中有数。学生在学习这节课的内容之前,在初一下册的《初中信息技术》中已经学习了word2000,掌握了文字的格式化,为这节课奠定了基础。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①、通过学习,掌握文字修饰的基本方法,并能熟练操作。②、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

>>>>精品(暖文爽文)在线阅读<<<<

观目标:①、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②、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③、通过小组合作练习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精神。教学重难点分析及处理思路重点:文字修饰中的基本方法;难点:图、文搭配,重点突出,美观漂亮。与美术学科进行相关的整和,从而解决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FrontPage2000与Word2000一样,都提供了了改变字的大小、字体、字的颜色等文字修饰功能,还提供了加粗、斜体、下划线等丰富多彩的文字修饰效果(利用极域电子教室广播教学出示可以脱机使用的网页)。生:按编号就座,开机登录极域电子教室。师:同学们现在看到的网页就是利用这些方法做成的,漂亮吗?生:漂亮。师:想制作出漂亮美观的网页吗?生:想。师:我们今天来学习第4课《第一节nbsp;让网页的文字更生动》(板书课题)。二、新课:师:下面我们就针对上节课制作的网页《海洋》,边学边练,把它修饰成第46页的参考效果图。(一)、设定文字的字体与字号启动FrontPage2000,打开站点“海洋”,双击主页文件名“index.htm”,打开主页。将“丰富的海洋资源”改为“楷体_GB2312,5(18磅)”。师:示范讲解设置字体、字号的方法。生:根据提示完成练习:(1)选定nbsp;“丰富的海洋资源”。(2)单击格式工具栏“字体”的选择按钮“nbsp;”,在字体列表中单击“楷体_GB2312”。(3)单击“字号”的选择按钮“nbsp;”,在字号列表中单击“5(18磅)”。师:同学们,这种方法是最简单的一种,请结合WORD2000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生:讨论。师:A小组代表回答。生:选定“丰富的海洋资源”nbsp;“格式”nbsp;“字体”nbsp;选中文字体“楷体_GB2312”选字号“5(18磅)”nbsp;单击“确定”。师:肯定回答,进行表扬。(二)、设定文字的字型将“丰富的海洋资源”设定为加粗。师:示范讲解设定加粗的方法。生:根据提示完成练习:(1)选定nbsp;“丰富的海洋资源”。(2)单击格式工具栏“B”按钮。师:同学们,这种方法是最简单的一种,请结合WORD2000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生:讨论。师:B小组代表回答。生:选定“丰富的海洋资源”nbsp;“格式”nbsp;“字体”nbsp;“字形”nbsp;选“加粗”nbsp;单击“确定”。师:肯定回答,进行表扬。(三)、使文字五颜六色将“丰富的海洋资源”设定为红色。师:示范讲解设定加粗的方法。生:根据提示完成练习:(1)选定nbsp;“丰富的海洋资源”。(2)单击格式工具栏“字体颜色”的选择按钮“nbsp;”,在弹出的颜色块中单击“红色”按钮。师:同学们,这种方法是最简单的一种,请结合WORD2000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生:讨论。师:C小组代表回答。生:选定“丰富的海洋资源”nbsp;“格式”nbsp;“字体”nbsp;“字体颜色”nbsp;选“红色”nbsp;单击“确定”。师:肯定回答,进行表扬。三、巩固与练习:利用以上方法,把其他标题进行格式化。四、小结:同学们,这节课练习的内容主要是对文字的格式化,这在初一下册学习WORD2000中已经学习过,本节可以看成是对WORD2000文字修饰的一个复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案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的时代,其实质是教育的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人类将步入信息时代 ,因而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将随之而改变。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网络、多媒体与教育的结合,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我们职业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教育技术为突破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一、教育信息化是职教改革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平,显得陈旧落后;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广泛推广,学生的学习主要依赖于教师课堂授课,依赖于教科书,知识来源单调,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匹配。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职业院校的现代教育设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学生不能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计算机及网络来学习知识,而容易沉迷于电脑游戏及网上聊天,不仅没有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还耽误了学习时间,不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设计创新,避免现代信息爆炸对学生及教学的不利影响,是我们面对21世纪发展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教育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的新型现代化教育体系。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职业教育要想办出特色,就必须走职业教育信息化之路。职业教育信息化不是计算机 、网络、职业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学习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教育模式、技术手段、教育评价的动态系统。要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掌握信息技术运用成为他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让教师如何具备信息技术素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将来的教师随着学校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装备的改善,如果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将无法胜任。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信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是一个有待于开发和探讨的课题。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建立在几条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理论更是如此。教学设计理论是一种研究如何经系统设计来引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理论。

我们可以假设学习发生和维护的充分条件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即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二条假设);

(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知识经验和生理能力)。

(二)有效的学习动力维持系统,包括兴趣、情感、态度、动机、意志、性格等因素。

(三)有效的学习外部活动系统,指学习的具体活动,比如:记预习笔记、做练习、讨论、互助、制定表格、画概念图等。学习行为和活动的设计依据是认知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

(四)有效的学习环境,指学习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活动空间设施)和学习工具的有效整合。

(五)有效的信息传递,它不是指信息的阅读和呈现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组织,即学习信息资源的组织结构,信息的呈现形式和传递顺序。

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条件中,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是不能设计的,而其它四个方面是可以设计的。学习动力系统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设计的物化系统,它的设计基于其它三个系统设计。

教学设计的设计对象有三(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三条假设):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资料|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学习活动的设计。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技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来看待。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学习内部的认识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2、学习环境的设计。从设计者的角度看,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特指媒体资源)和学习工具的组合,这种组合实际上是旨在实现某种目标的有机整合。在学习活动发生时,学习环境又被称为学习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际关系要素。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表现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活动。在设计时也应考虑人际支持的实施方案,但人际支持通常表现为一种观念而不是具有严格操作步骤的实施法则。

3、媒体传递的设计。媒体传递设计的任务是决定通过何种媒体形式,按照何种呈现顺序,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向学习者传递信息。课堂讲授的设计及教学媒体材料的设计和开发就属于这个层面的活动。媒体传递是最边缘层次的设计活动。

以上将教学设计活动划分为三个层面,旨在提醒教学设计者学习环境和媒体的设计并不是教学设计的全部。在很长一段时间,教学设计领域主要是集中在媒体传递层面上的活动。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资源的丰富性,资源的易获取性等特征使教学设计者将设计重点从媒体传递的设计逐渐转向学习环境的设计并继而将设计重点放在学习活动上成为可能。

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设计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变革越来越依仗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当前,在许多职业院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并与互联网连通,建设了教学资源库,还建设了不少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室,这已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搭建平台。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将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根据教育传播理论,教学过程可以看作为一个信息的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教师、媒体、学生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目前应用的有三种: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教学模式;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

(一)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引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制作CAI教学课件,通过媒体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里指的媒体包括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也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和各种现代化视听媒体。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也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性,学生接受来自教师、计算机和各种媒体传递的教学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转换为知识。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的图文并茂、生动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来激发。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仍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教学模式: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是一个鼓励自主学习的环境,是一个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在任何有上网条件的地方,利用联网的计算机在校园网或因特网上获取各种信息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咨询,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只是间接地辅导学生。这是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它是以“自我向导、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为特征的学习,也就是学生能够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才可能取得学习效果。否则,只是盲目的浏览学习,其效果甚微。

(三)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校园网络及资源库支持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安排教学计划,实施网上教学,批改学生作业,进行网上或面对面的指导,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学生可以个别学习,也可以分组合作学习,或者自愿结合合作学习,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权利。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要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然而,许多学校都建设了校园网,但由于资金与技术等问题,校园网信息资源贫乏,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的技术开发及其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明显不足,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地应用和有机的结合。

通过对以上三种教学模式的分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每种教学模式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转变,但仍各存其缺失。如何将三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有待于我们不断的探讨和研究。

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设计创新

(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观念的更新

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并没有生成划时代的新观念,确切地说,信息技术使原先的一些先进的、前卫的教学观念的实现成为可能,使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的接受和应用成为可能。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方法设计时应该树立三个全新的观念:

一是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由原来处于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构建的主体。

二是树立全新的媒体观。教学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三是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教师一言堂”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乃至教学思想、观念、理论的根本转变。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特征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据调查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 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式。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基本上还停留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CAI阶段,这与我们真正意义上要达到的整合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必须开发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持平台,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平台,才能完成整合的质的习跃。

在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持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会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及教学效果产生巨大的变化:

1、教学形式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原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课堂学习、分组讨论、协作学习并存教学模式,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的学生论坛。

2、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校园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互动协作学习,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内容的扩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构成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同时可将音像教材、基于网络特性的CAI课件置于校园 网上,供学生自学。这样,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

4、教师作用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领航者、指导者和组织者。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知识源,教师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设计教学方案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能力等),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设计信息技术优质课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1.1.礼仪着装

教师得体大方的穿着很重要,在上课评比中,看到有的女老师穿着吊带衫,因为老师的衣着而产生的无聊骚动和无谓想象,那还会感觉出这里是个学习的地方吗?硬底皮鞋、高跟鞋在教室走动的时候发出的声响也会分散学生注意力,评委恐怕也会反感。不喜欢过分浓妆艳抹的或“清凉装”的老师,同样也不喜欢打扮老土的老师,穿得太寒酸,像从穷山沟里来的大学生。“得体”和“端庄”是教师着装的标准,尤其是在这样的大型示范课时更要注重自己的形象。

2.2.课堂环境要事先熟悉

要熟悉的课堂“环境”包括课堂的软件环境和学生环境。

上信息技术课的突发事件比别的一些学科多,如机器病毒、死机、课件打不开等造成讲课失败,为此参赛者应提前熟悉机房环境,包括机器运行状况、电子教室软硬件操作方法。如果不能正常运行自己的教学课件,应及时找主办方安装相应支持软件。由于不同学校机房的监控管理软件使用也不尽相同,有些参赛者自己学校用的是大屏幕投影,没有对学生机的管理软件。这样就造成了这些教师在课堂上既有屏幕投影(有些是优质课中为了方便听课老师新增的)又有监控软件时,往往会忽略监控软件的“广播”功能的使用。从而导致教师在上面大屏幕中演示操作,底下一些不给“面子”的学生自己在游戏或上网。所以,在上课的机房软件环境与自己学校不同时最好事先熟悉一下软件的使用方法,尽量不要在这上面出现不和谐的事情。

与软件的配置环境相比,学生环境也相当重要。参赛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与学生亲切的攀谈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通过语言奖励、活动等营造良好、积极参与的课堂气氛。在安徽上示范课时,由于暑假还未结束,因此主办方临时召集还未开学的20名学生。但是通过在上课前与他们交流,说一些致歉的话,并分发小礼品作为奖励,很快就拉近了与学生们的陌生感,建立起了融洽、亲和的师生关系。

二、课堂要注重“原创”,体现“个性”,并有一点“新意”

2.1.原创与个性

在优质课的准备过程中,切忌全盘照搬别人的课例。或者随便找个网页模板改改就用,却不知道风格并不适合这堂课。或者到处复制粘贴,把课弄的“四不像”。要知道观摩的老师都是久经“沙场”,听过很多课例,所以一堂课如何设计、怎样发展,大方向他们都知道,典型的课例他们更是记的很清楚。因此最好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有可能,在自己学校时多征求科组老师的意见,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恰当把握细节。如此,即便有些缺憾,也能体现自己的特色。

2.2.主题新、内容新、方法新

新颖的新课引入和精彩的教学主题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铺垫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上一节好课的基础,也能吸引评委和听课老师注意力。试想,评委听了十多节课,身心也疲倦,突然看到一节新颖的课,眼前一亮,心情大悦,大家都会认真听了,对的评价也会高了。

课堂要有一点“新意”,还可以在课堂内容的安排上有一些书本上没有的新鲜的东西,举一些最近最新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比如必修教材第一节课是以北京申奥成功的案例引入,如今申奥已过去那么多年,奥运会都快开始了,如果再举这个例子就不太恰当。但是注意不要脱离教材,脱离新课程标准,一定要以教材和课标为基准。教学实例一定要注意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培养。

又如在省优质课评比中上的是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的“认识专家系统”,教材中安排的是理论课,但是在教学内容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专家系统的特征,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个教学用的疾病诊断专家系统,通过与生活中人类医生诊断疾病的案例相比较有何异同,进而分析得出专家系统的特征;让学生以猜动物的活动形式,亲自体验动物识别专家系统,从而分析出专家系统的组成结构;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专家系统的认识,还设置了一个题为“专家系统和人类专家谁更具有优越性”的小型辩论赛。这些环节的设置,不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专家系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其信息素养。评委和各位老师在课后也评论,原来人工智能课可以上得这么精彩!

同时,课堂的“新意”还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如果在教学中仅仅简单的冠以“任务驱动”,就如平常一样“讲—练—”,那学生也肯定不会很好的坚持一节课的。

在广东省2004年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华南师大附中的老师在上《信息技术基础》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时,就将信息的发展比喻成行驶的列车,不同的站点代表不同的发展时期,从原始社会到当今信息时代。如此新颖的课堂构思,难怪会获得成功。

又如,这次安徽示范课上的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第一节课《信息及其特征》,在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的传播过程环节,在其他老师的课例上加以创新,将“来比划来猜”游戏中的竞猜画面在PowerPoint里设置自动跳转,并在每个画面置倒计时时钟,最后5秒会响起倒计时钟声。如此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老师们也感觉很新鲜,课后纷纷请教如何在PowerPoint中实现这个功能。

三、做好“分组合作”这篇文章

虽然新课标提倡“分组合作”,但很多老师并没有好好研究过“分组合作”,为了能在优质课评比中胜出,使自己的课有点新课程的理念,有的老师在教学实施中为分组而分组,只在形式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却忽视了分组后的学习。在观摩的分组课堂上,小组之间真正进行相互协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情况并没有出现。碰到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学生进行了合作讨论,就是在教学中实施了“合作学习”,就能解决问题。这样做可能造成的后果是:由于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根本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在优质课评比中有位老师上的是《信息技术基础》第二课“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最后一个环节他的安排是想通过分组辩论的方式来认识信息技术的影响,但是由于学生在那么多老师面前,怯场无法施展,最终成了在教师“引导”下的问答式。的改进意见是可以通过在BBS上发表各自的观点,正方一栏,反方一栏,全班也不分正方反方,即不分组,只要认为谁的意见对谁的意见观点不足都可以回复反驳。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不必亮出身份说话就可以发表意见,这对于那些腼腆胆小的学生来说,可以使之有充分的自由空间,而不会束缚在老师既定的“正”“反”组内由于观点不同而失去了辩论的兴趣。

应该明确,分组合作学习只是有效学习方式的一种,老师们须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为依据,合理地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实现方式、方法的多样化才是最重要的,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

四、重视课堂评价

信息技术新课程对评价非常重视,提倡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来促进教与学,其中,尤其重视过程评价、作品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由此来检查学习效果、增强过程体验。在上优质课时,一些老师主要通过演示学生作品即终结性评价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但是评价过程中很少有老师对学生提出批评性意见,可能是担心提出后评委及老师们会认为这堂课不好,因此大都笼统的用“非常漂亮”、“很好”之类的赞扬来评价。其实学生初次作品中普遍存在诸多问题:文字格式不一、颜色(如浅绿色)太刺眼、太多图片充斥在作品里,不协调。即使是省级公开课,也绝不能为了做秀而忽略学生存在的问题,更要强调知识点,分析学生出错原因。

对于任务教学过程中小任务所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也要对全体进行评价,不能只对好的进行表扬,而对那些做的不好的反而为了逃避而一带而过。

没有完美的课,有瑕疵的美才是最真实的美。

总之,在优质课评比中,学生评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要真正落实着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这个教学总目标。

五、其他细节

此外,在某种程度上,教师不但要专业知识过硬,而且还要注意在课例中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行为规范。

5.1.优质课不是“做秀”、“表演”、“走形式”

优质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次集中展示课,目的是希望能够在新课程实施中起着示范作用。它在新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应该努力体现出时代性、先进性、示范性,体现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值得大家仿效借鉴,并具有推广的价值,否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虽然的课上的很精彩,但是毕竟是经过了长时间准备,如果“编织”的“花样”可操作性不强,仅仅为了吸引评委的“眼球”,无法适用于大部分学校教学,那么这就背离了优质课的宗旨。

5.2.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和教学基本功

在观摩优质课时,发现有的老师并不重视自己教学中的操作习惯,如给文件或文件夹改名时随意输入没有意义的名字;在文档编辑后退出时,提示是否保存,教师点“否”。这些操作潜意识下都会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会造成学生今后的行为不规范的操作习惯。还有个别老师课件中有Flash,但是从文件夹直接打开网页时会被Windows XP SP2 的安全检测功能屏蔽掉,这时老师却无从下手,最后只好求助于主办方。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admin本文地址:http://www.my9888.com.cn/post/2729.html发布于 2020-11-21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9888美文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