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2021

西方文学资料|西方文学作品

2021 2021-01-16 57
西方文学资料|西方文学作品摘要: 关于西方文学基础。日本文学在20世纪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并通过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先后获诺贝尔文学奖而走向世界。这充分说明尽管日本文学从近代以来大力吸收西方文学,但都是消化在本民族的...

关于西方文学基础。


  日本文学在20世纪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并通过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先后获诺贝尔文学奖而走向世界。这充分说明尽管日本文学从近代以来大力吸收西方文学,但都是消化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因此20世纪的日本文学史不是西方文学的变迁史,而是日本和西方文学的融合史。  具体地说,百年的日本文学在与西方的交流中,首先是对传统美理念的传承。日本文学有着自己悠久的传统,确立了独自的民族美学体系,并形成以写实的“真实”、浪漫的“物哀”、象征的“空寂”和“闲寂”等属于自己的文学的审美观念形态,所以在引进西方文学主义形态时,就根植于传统的文学观念形态的土壤,实现通常所说的“日本化”。  自然主义的“私小说”  本世纪初日本自然主义的大发展,就是继承古代“真实”的美意识和古代日记文学的传统形式。因此日本自然主义将西方自然主义提倡的“自然”理解为“原原本本”地“贴近自然”而求其“真”,就自我疏离社会,沉溺于个人的日常生活、心理和心境之中,形成个人的“私”(日语即“我”)的领域,通过自白式地表现自己的私生活,来显示作品强烈的真实性。田山花袋的《棉被》是日本自然主义的先驱之作,也是一部典型的“私小说”。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时雄厌倦与妻子的生活,对女弟子芳子产生了特别的感情,又囿于传统,只好强压自己心头的爱欲,在芳子离他而去后,埋头闻着芳子的棉被上的余香。作者无所顾忌地违反了当时日本社会的伦理道德,暴露自己生活中最丑恶的部分。日本作家吸收西方的自然主义,创造了日本“私小说”的独特形式。  从此,“私小说”成为日本纯文学的主体。它通过个人生活经历的描写,抒发作者对社会生活、对时代的看法。一个世纪以来,日本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私小说”作品。比如堀辰雄的《起风了》、尾崎一雄的《虫子的种种》。前者描写主人公“我”陪同患肺结核病的未婚妻节子住进山间疗养所,以及“我”在节子死后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后者通过作者在病榻上细心观察各种虫子为生存所作的努力。它们剖析了生与死的内涵,以抒情的风格,表达对人生的态度。“私小说”至今仍保持其生命力。  战前战后的不同探索  二三十年代是新感觉派和无产阶级文学双峰雄峙时期。新感觉派文学全面否定传统和旧有的文学形式,全盘照搬西方现代派的东西,甚至“把表现主义称作我们之父,把达达派称作我们之母”。横光利一的《蝇》,一反传统的写实手法,通过大眼蝇的眼睛反映马车夫和各种乘客之间的复杂关系,引发出人与人、人与马之间的尖锐矛盾,最后以人马俱亡为悲剧的结局,企图以此刺激人的官能,让读者痛切感到现实的冷漠和人生的不安。无产阶级文学则以另一种欧化形式出现,即全盘照搬苏联“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简称)的错误理论,并无视日本历史传统的继承,许多人不学日本古典原作,连日本文学史也没有研究过,却热衷于“政治首位论”,使文学从属于政治。还有另一种倾向,是战争期间以保田与重郎为代表的日本浪漫派,他们对西方现代文明完全不信任乃至绝望,并将马克思主义和美国主义(他们将物质万能主义称作美国主义)一概视为“时代的颓废”,需要统统打倒,主张复古和国粹主义。  以战后为转折点,在美国化的风潮中,作家们开始重新自觉地审视传统与西方交流的关系。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这些传统派、古典派作家自不消说,就是接受西方现代主义强烈影响的作家如存在主义作家安部公房和大江健三郎等,都在与西方文学的交流中,最终找到传统与现代结合这条路,创造出自己的文学的辉煌,构成了20世纪后半叶日本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谷崎文学和《细雪》之美  谷崎润一郎最初崇拜西方的唯美主义文学,依靠与西方的交流来开拓自己的艺术。但他后来迁居关西,被古都奈良和京都之美所征服,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进行反思,决心“寻找心中故乡的文学”,在他的随笔集《阴翳礼赞》中表达了回归传统的审美理念的愿望。于是他不仅写了《春琴抄》,以传统的东方情调,描写学生佐助用刺瞎自己双眼以保持他所爱慕的女琴师春琴原来美的形象的故事,而且创作了谷崎文学巅峰之作的《细雪》,描写了一个上流中产家庭四姐妹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中爱情与婚姻的懊恼、悲哀及其幸福的存在。小说不仅始终贯穿了物哀的审美情趣,而且通过观花、赏月、捕萤等四季行乐的描写,表现传统的季节感,发扬了自然与人融合、天人合一的东方传统文化精神。  川端康成:日本式的吸收法  走过全盘接受西

http://www.shuosky.com/ 朋友推荐的,小说网站西方文学资料|西方文学作品大全

西方文学流派有哪些


自己去搜被,百度上有……

无意中看到的

20世纪西方文学是生长在现代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的精神土壤中的,这种文化思潮酝酿于19世纪欧洲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在西方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遍流行.它是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反驳,也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不满与反抗,其中凝结着现代人对自身的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1.现实主义文学

①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代表人物:

萧伯纳<巴巴拉上校>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多夫>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②苏俄现实主义文学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诃>

高尔基<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2.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是: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小说等。

①后期象征主义

代表人物:

托·斯·艾略特(英) 《荒原》

保尔·瓦莱里(法) <海滨墓园>

②表现主义

卡夫卡(奥地利) <变形记>

奥尼尔(美国)

③未来主义

阿波利奈尔(法国) <醇酒集>

马雅可夫斯基(俄) <穿裤子的云>

④超现实主义

安德烈·布勒东(法国) <磁场>

路易·阿拉贡(法)

⑤意识流小说

马塞尔·普鲁斯特(法) <追忆似水年华>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 <墙上的斑点>

威廉·福克纳(美) <喧哗与骚动>

中西文学对比


1,中国文学主情,西方文学主事。反应中国文学有种独立人格,要求自己和政史的学问分开,被鲁迅称为文学自觉。而西方文学起初建立在他们模仿自然的观念上,亦即西方人起初把一切精神产品都看成模仿自然的产物,所以就像他们的画画一样,希望用写实的方式来表现。

2,中国文学主情,写什么文章都会力图诗话,古代即使写白话小说,也常常出现各种功能性和抒情性诗歌点缀其间,戏剧故事情节简单,喜欢大段抒发感情,并且多用韵文。

西方主事,差不多没有真正的中国式诗歌,即使诗歌,也往往叙事性很强,比如古希腊长诗,莎士比亚的戏剧,在英国人是称为诗的,其重叙事性可知。当然,小说特多而且写法成熟题材广泛。

3,中国文学有韵文传统,往往形成程式性写法,比如小说,往往带着说书的章回套子,每遇到特定场景,会用一套固定的程式化语言来解说,就像京剧,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程式化意义。

西方文学似乎缺乏程式美,要的是不落俗套,重视的是故事情节的紧张好看出人意料等。

4,个人觉得,就语言而言,中文的运用可以更具韵文特征,西方虽然也有韵文,但怀疑他们的韵文味道不如中文严格和好听。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有什么区别?


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相比,大体上说,西方文学显得直截了当、率性任真,中国文学则委婉曲折、含蓄深沉;西方文学倾向于锋芒毕露深刻广大,中国文学则倾向于绵里藏针机智微妙;西方文学尚一泻千里的铺张,中国文学则尚尺幅万里的浓缩。这种审美观在总倾向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有人根据艺术对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不同,将艺术分为表现的和再现的两种类型。再现的艺术力求按照感知和认知的方式客观地、准确地反映现实世界,使现实世界的表象与艺术的意象达到一致和重合;而表现的艺术则是以心灵外射的方式,根据主观的意愿拆碎现实表象的固有的常态的组合并重新加以组合。

关于西方文学史


2012-02-02 16:07:02 来自: 千(what~!! why!!!)

第一章 古代文学

1.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

2.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分别体现出来的世俗与人本色彩和神圣与超越色彩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两个源头。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第一节 古代文学概述

1.古代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其主要成就包括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2.古希腊文学特征:(1)鲜明的人本色彩和命运观念。古希腊人尽情地展示着人类童年的自然天性,一切都是世俗的、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当然,因为生产力低下,古希腊人也是有命运观念的,但其命运观念很快淡薄,没有积淀成沉重的民族包袱。(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众多篇章不同程度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的夸张和优美

>>>>精品(暖文爽文)在线阅读<<<<

的抒情,表现出浓厚的浪漫色彩。(3)种类繁多,具有开拓性。古希腊的文学种类齐全,具备了后世几乎所有文学样式。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等等。

3.古希腊文学一般分为三个时期:(1)第一时期从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由氏族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赫西俄德的教谕诗《工作与时日》是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他的叙事诗《神谱》是最早的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2)第二时期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从公元前6世纪到前4世纪,是希腊文学的“古典时期”。主要文学成就是抒情诗、散文、寓言、悲剧、喜剧和文艺理论等,其中戏剧成就最大。柏拉图称著名女诗人萨福为“第十位文艺女神”。抒情诗人还有阿那克瑞翁和品达。与抒情诗同时兴起的散文体动物寓言称《伊索寓言》,是包含深刻哲理和生活经验的故事,其中《乌龟和兔子》《狼和小羊》《农夫和蛇》等已成为世人熟知的典故。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是希腊奴隶制全盘时期,史称“古典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是指雅典文学。这一时期出现的文艺理论家有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柏拉图著有《对话录》,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艺术的本质是对现实的摹仿,文学艺术是真实的。为西文现实主义奠定基础。(3)第三时期从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这是古希腊奴隶制衰亡时期,亦称“希腊化时期”。作品体裁主要是新喜剧和田园诗。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是雅典的米兰德,代表作《恨世者》和《萨摩斯女子》两部。

4.罗马文学是连接古希腊文学和欧洲近代文学的桥梁:(1)罗马文学接受并摹仿希腊文学,使希腊文学得以保存并传扬四方。(2)罗马文学中的东方色彩、基督教色彩又为西文文学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它和古希腊文学一样成为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

5.到公元前2世纪,罗马文学开始进入它真正的发展和繁荣时期,产生了普劳图斯和泰伦斯等戏剧家。

6.普劳图斯多以希腊的故事题材为基础,他把希腊戏剧加入罗马生活的情节搬上了罗马的舞台。著名的喜剧有《双生子》和《一罐黄金》。对以后的欧洲文学有较大影响,他的喜剧成了后来许多大作家取材的源泉,像莎士比亚、莫里哀、普希金和果戈理等都曾利用他的作品创造形象。

7.从公元前27年开始的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文学走上了它的最高峰。这时期的三大诗人是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1)维吉尔。罗马最伟大的诗人,重要作品有《牧歌》《农事诗》和代表作史诗《埃涅阿斯纪》。(2)贺拉斯。屋大维统治时期最主要的讽刺诗人、抒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他提出文艺应该模仿自然、“寓教于乐”等著名文艺理论观点。重要文艺理论著作是用诗简形式写成的《诗艺》。(3)奥维德。罗马杰出诗人中最年轻的一个,代表作《变形记》。

8.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以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为罗马开国之君的种种经历为中

心内容,追述了罗马建国的光荣历史。在结构层次的安排上,《埃涅阿斯纪》也模仿了荷马史诗。

9.《埃涅阿斯纪》是一首民族史诗,是第一部“文人史诗”,以埃涅阿斯的经历向人们证明罗马人是神的后裔,出于为维护屋大维统治服务的政治目的。艺术手法上,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是该史诗最突出的特点。

10.早期基督教文学在希腊文学和后世欧洲文学之间的“中介”作用:早期基督教文学是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相互碰撞、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新文学,是基督教在欧洲传播的结果。早期基督教文学(与后来的基督教文学一道)构成了欧洲文学另一个源头。代表早期基督教文学最高成就的是《新约全书》(简称《新约》),它是基督教的正典。

第二节 古希腊神话

1.希腊神话最初由口头文学形式在民间流传,后来由古希腊诗人们编集而成书流传至今。保存神话最多

的作品是荷马的两部史诗、赫西俄德的《神谱》和古希腊戏剧,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2.神的故事中,天神宙斯是“众神之父”“万人之王”;阿波罗是太阳神;雅典娜是智慧女神;阿弗洛狄忒是爱神(罗马人称维纳斯);缪斯是文艺女神。由于众神住在希腊量高的奥林波斯山上,统称为奥林波斯神系。

3.英雄传说:讲述了英雄为民除害立功的事迹。主要有:(1)赫剌克勒斯建立十二大功的故事;(2)伊阿宋

率众英雄取金羊毛的故事;(3)珀尔修斯脚蹬飞鞋到遥远的地方去取女妖美杜萨的头颅的故事;(4)忒修斯杀死吞食童男童女的弥诺斯牛的故事;(5)奥德修斯漂泊的故事等。这些故事体现了人们征服自然的愿望。

4.希腊神话的特征:马克思曾说:“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古代希腊是“人性展开得最美好的社会幼年时期”。(1)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多偏重于神人同形同性,主要神祗都经历了相当彻底的“人化”,具备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如战神与爱神私通。(2)希腊神话体现出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希腊神话“神人合一”,神所经历的生活,实际就是人的社会化的生活;对神的肯定与赞扬,实际就是对人的肯定与赞扬。(3)希腊神话的文化心理背景是乐观主义的,极少受宗教影响。在艺术手法上,既有浪漫夸张,又有现实描写。

5.希腊神话的价值:希腊神话的地位和影响是无可比拟的。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库,

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腊神话不仅对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对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欧洲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更是源远流长。欧洲文学中(1)热爱现实生活,积极追求自然和人性美, (2)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力量等思想,(3)不断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它们的源头。

第三节 荷马史诗

1.荷马史诗:(1)《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诵诗人荷马所作,

故称荷马史诗。(2)荷马史诗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公元前12世纪末,特洛伊人与阿凯亚人(希腊人)的传奇

式战争史称特洛伊战争。根据希腊神话,“不和的金苹果”是特洛伊战争的起因。战争结束后,流传着许多歌颂战争中英雄事迹的传说和短诗,以及在人们世代口头传诵中,加进的神话和传奇故事逐渐形了成史诗雏形。(3)到公元前8世纪,民间歌人、双目失明的职业乐师荷马把有关特洛伊战争的短歌、传说整理加工,创作了《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这两部长篇叙事佳作。到公元前6世纪中叶,经过学者的删改完善,史诗被正式用文字记录下来并整理成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经亚历山大城的学者审校、定本,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荷马史诗”。

2.荷马史诗的基本内容:(1)《伊利昂纪》意为“关于伊利昂的故事”或“伊利昂诗纪”。是一部描写部落

战争的英雄史诗。史诗以“阿喀琉斯的愤怒”开篇。希腊联军中最勇猛的主将是阿喀琉斯。全诗在特洛伊人为赫克托耳举行葬礼中结束。(2)《奥德修纪》(旧译为《奥德赛》)希腊语意为“奥德修斯历险记”。这是一部反映氏族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对社会和自然斗争的史诗,突出海上冒险。写木马计的设计者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漂泊海上10年,经历海上冒险,终于返回家乡与妻儿团聚的故事。

3.荷马史诗的人物:(1)《伊利昂纪》: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和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是其中最具有氏族贵族英雄性格品质又具有鲜明个性的形象。阿喀琉斯是神与人之子,为了部落集体利益,他作战勇猛过人,表现出一种死而无怨悔的英雄主义精神;赫克托耳是特洛伊的主将,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氏族领袖形象。他作战勇猛,指挥英明,视保家卫国为己任。与阿喀琉斯相比,他更具有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2)《奥德修纪》:奥德修斯是被理想化了的早期奴隶主形象,在他身上反映出了早期奴隶主的某些特点:特洛伊战争中,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和领袖,在海上漂泊期间,他是一个能战胜自然和各种险阻的英雄,但他性格中又有残酷、狡猾和自私的一面。

4.荷马史诗的基本思想和文学价值,即人类童年时代的杰作: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被誉为“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 (1)两部史诗所反映的基本思想是:①肯定人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和人的决定性因素。②在颂扬英雄、肯定人的力量的同时,史诗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方面面的情况。③颂扬了在奴隶制初期形成的这种新的家庭生活伦理道德风尚以及一夫一妻制。(2)价值:荷马史诗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欧洲文学中最早的优秀作品,是城邦时期公民教育的重要材料,是我们研究希腊史前社会的一部宝贵文献。“就某些方面来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5.荷马史诗的艺术特点:(1)结构紧凑,安排巧妙。对于两个10年中所发生的事,分别只表现了其中51天和40天中的内容。《伊利昂纪》中的特洛伊战争持续10年之久,而作品只截取了最后的51天;《奥德修纪》中,史诗把奥德修斯10年的海上漂泊生活和与贵族求婚者的斗争以及最后同家人团聚,凝聚在40天之内。(2)塑造了丰富多彩而又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每个英雄都是充满生气的性格特征的总和。希腊大将阿喀琉斯是男性美的典范。(3)史诗的诗句流畅、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形象,往往借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来比喻人,后人赞誉为“荷马式的比喻”。诗中多处使用重复手法,词的重复、句子的重复乃至段落的重复,一唱三叹,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节 古希腊戏剧

1.古希腊戏剧的起源:(1)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活动中的“酒神颂歌”。希腊喜剧起源于祭祀活动最后的狂欢游行。(2)“酒神颂歌”由几十个人组成的歌队和一个歌队长一问一答,讲述酒神在尘世所受的苦难和教人种葡萄的故事。后来又出现一个“应和人”,他以几种不同的身份和歌队长对答。这种对白就成为戏剧的基础。

2.埃斯库罗斯被誉为“古希腊悲剧之父”。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剧中的普罗米修斯是反抗暴君

的具有民主精神的英雄人物,为了人类的幸福盗火种给人类,他宁愿忍受一切苦难。马克思赞誉他是“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3.索福克勒斯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主要表现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表现雅典自由民面对正萌发的社会危机的矛盾心理:一方面相信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悲观愤懑。亚里士多德认为《俄狄浦斯王》是希腊悲剧的典范。莱辛称赞它是最完美的悲剧。

4.欧里庇得斯是“问题剧”的创始者,被誉为“舞台上的哲学家”。在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中,他最富于民主精神。欧里庇得斯同情妇女,悲剧《美狄亚》最早为妇女鸣不平,对男女不平等进行了批判。欧里庇得斯对希腊悲剧发展的最主要贡献是写实手法和心理刻画。

5.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命运观:(1)埃斯库罗斯把命运看作具体的神物。

认为命运支配着人的一切,包括支配神。(2)在索福克勒斯心中,命运不是具体的神物,而是一种超乎人类之外的抽象观念:命运是不可抗拒的,其正义性、合理性却是可以怀疑的;英雄敢于和命运抗争值得同情和歌颂。 (3)欧里庇得斯认为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行为。

6.阿里斯托芬被誉为欧洲的“喜剧之父”,他反战喜剧中最著名的是《阿卡奈人》。《鸟》表达了阿里斯托芬的乌托邦思想,是流传至今惟一以神话幻想为题材的喜剧作品。阿里斯托芬的喜剧手法夸张,妙趣横生,在嬉笑怒骂中表达了严肃的主题,恩格斯称他是一个“有强烈倾向的诗人”。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中世纪文学概述

1.欧洲文学史上的“中世纪文学”指的是中世纪初期和中期的文学,末期则属于文艺复兴时期。

2.欧洲中世纪的一大特点是基督教神学思想占统治地位,基督教文化主宰着一切世俗文化。

3.中世纪文学主要包括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宗教色彩,象征、寓意、梦幻、神秘色彩,民间文学色彩以及开创性,是中世纪文学的突出特征。

4.中世纪四种文学类型和代表作品:

(1)解释“教会文学”:①中世纪的教会文学是适应封建主和基督教会需要而创作的文学,由教士们用拉丁文写成。其内容主要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神的权威、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目的在于欺骗人民,以维护封建统治。②教会文学的体裁主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宗教叙事诗,赞美诗、祈祷文,宗教剧等。艺术表现上多采用象征、寓意、梦幻等手法,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它的象征,寓意、梦幻手法对后世欧洲文学有较大影响。

(2)“骑士文学”:①骑士文学盛行于中世纪的欧洲,是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世俗的封建贵族的文学,

反映骑士阶层的生活和理想,作品主人公大多为武艺高强、锄强扶弱、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上,为欧洲后来的诗歌和长篇小说的发展积累了经验。②骑士文学的体裁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骑士抒情诗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内容主要是表现骑士对恋人,特别是对贵妇人的爱慕和追求。骑士抒情诗根据题材和内容的不同,还可分为追求牧羊女的“牧歌”,爱恋贵妇人的“破晓歌”,表现爱情对话的“情歌”“夜歌”“怨歌”等。其中以“破晓歌”最为著名,它描写骑土与贵妇人幽会后在清晨离别的情景。③骑士叙事诗以法国北方为中心,其内容大多写骑士为了荣誉、爱情和宗教而进行的各种冒险故事。其题材有三个系统:不列颠系统,主要写不列颠王亚瑟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如《特里斯丹和伊瑟》;拜占庭系统,主要写拜占庭流传的古希腊晚期的故事,如《奥卡森和尼柯莱特》;古代系统,是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作品,如《特洛亚传奇》。

(3)解释“英雄史诗”:英雄史诗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重要历史事件和歌颂英雄人物。大致可分为前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两种: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著名作品有日尔曼人的一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史诗《贝奥武甫》、日尔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芬兰的《卡勒瓦拉》冰岛的《埃达》和《萨迦》等。其中《贝奥武甫》是流传至今的前期英雄史诗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中期,最著名的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等。《罗兰之歌》是后期英雄史诗中最杰出的作品。爱国主义是这部史诗的基本主题。

(4)城市文学:讽刺故事诗的代表作是法国的《列那狐的故事》。是中世纪市民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主要内

容:作品以动物讽喻现实,通过动物间的斗争反映城市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冲突。列那狐是市民的化身,在它身上体现出市民阶级的双重性:一方面与象征豪门权贵的狮、狼等斗争,表现出对封建阶级的反抗思想;一方面它又欺凌象征贫苦下层人民的麻雀、鸡、兔等。

第二节 但丁

1.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2. 诗集《新生》是但丁献给他所爱的女子贝亚特丽齐的。诗歌热烈赞美贝亚特丽齐,把她看作是纯洁和爱的化身,她为他带来了灵魂上的新生。《新生》在形式上属于“温柔的新体”诗派。

3.《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神曲》运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族特色。而民族特色也是它作为近代文学史上“最初一位诗人”的特征之一。

4.《神曲》采取中世纪梦幻文学形式,梦游“地狱”“炼狱”和“天堂”。序曲富有寓意,进入“昏暗的森林”是指当时佛罗伦萨以及整个意大利混乱的政治环境;“三只猛兽”分别代表淫欲的豹、野心的狮子和贪婪的狼;地狱分为九圈。但丁笔下的地狱是惩恶扬善的所在,是反映人民愿望和要求的所在。炼狱分为七层,是根据经院哲学派的七恶划分,但丁把改造恶习的权力和责任交给了人,人靠自己的忏悔和行为改造自己。天堂分为九重,但丁写天堂的主旨在于突出一个“爱”字。结尾写道:“……这都是由于那爱的调节,是爱动太阳而移群星”。爱的本质,那就是“善”。“善就会煽动爱”。而地狱、炼狱中改恶从善的历程,无疑是追求一种爱的升华——对祖国和人类博大的爱。从而展示了人类经过迷惘和错误,在信仰(贝雅特丽齐)和理性(维吉尔)的指引下,经过苦难和考验,走向光明和至善的历程。

5.《神曲》的思想意义:《神曲》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作者政治上的挫折和个人的遭遇,以及他对人类和意大利民族前途的忧虑,使他意识到自己担负的责任,促使他以诗的形式去揭露现实、评判善恶、描绘理想、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

6.《神曲》的艺术特色:(1)梦幻与写实的交融。(2)工整与协调的结构。(3)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4)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意大利民歌形式。

对西方文学的认识


众所周知,从古希腊到现在,西方的文学演变,虽然各民族、各国之间有区别;但其发展过程及趋向大体上是一致的。它们经历了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以及各种现实主义等发展阶段。但不论是哪个时代,流派如何演变,作品怎样复杂,一切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归根结底都不能摆脱如下的范畴:人与自然的斗争,人与社会的斗争: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人自身的矛盾斗争。病、死、友谊、爱情、战争、孤独、而在主题上不外乎是生、老、寂寞等等。但无论如何千变万化,仔细辨认一下唱的都是同一个曲子,但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演变,不同时代的作家似乎虽是在唱老曲子,用的却是新的调子和新的唱法。在这个意义上讲,一部文学的演变史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演变史。所不同的是,文学史是以文学作品反映人类对事物认识的演变过程。每个时代的作品毫无例外地反映了该时代人们对宇宙,对社会,对个人的认识深度。就以人类对人本身的认识来说,在文学作品里就能找到一条明显的发展线索。中世纪时期,对人的认识是:人是有罪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成了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代替了“神”。启蒙运动时期,人在求得解放后,发扬并强调了人的理性的一面。与此同时,人的感情面也开始苏醒,最后终于在浪漫派时期爆发出来。表面看来,启蒙和浪漫时期的主张似乎是相斥的,但实际上从整体观念看,都是互相作了补充的。到了批判现实主义时期则是另外一种情况,这时期着重刻划的是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探索客观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而到二十世纪的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人开始进行自我认识,追求自我价值、这个新倾向与信息时代的来临是密切相关的。这不仅是由于个人的作用通过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而显得格外重要,同时对制造精密的“人功智能”,探索人的内心活动、人的思维规律,也是带有时代性的课题。这不仅是自然科学工作者的任务,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同样会追随时代的脉搏在他们的作品里涉及到这个方面。这里有自觉和不自觉的情况。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的事实:尽管自然科学与文学艺术可以同属一个时代,同样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它们的演变都具有规律性。但是在文学艺术领域里,一种新思潮,某种新倾向却远不如自然科学的发明创造那样容易被人理解,得到承认。这原因也许是在子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属自然现象本身的奥秘,而且可以通过实验手段予以论证。而文学艺术所涉及的不仅是对事物的认识,同时又包含有审美等观念,简而言之,文学艺术要受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制约。因而,从历史上看,每当一个新潮流,新倾向一开始出现往往要遭到怀疑,非议甚至排斥,总要经历一段时期后才能为社会所接纳。法国文学史上的《欧那尼》演出的情景,美术史上1874年法国无名氏画家的画展所遭到的命运都是最好的说明。虽然我们今天讲到法国文学和美术时,谁都会承认雨果所代表的沫国浪漫派文学以及法国印象派绘画对后世的文学和美术发展所起的巨大影响作用。但在当时,看到并承认它们价值的却是少数。

  同样,当今,确立于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其差异更是十分明显,突出的一点是产生的艺术效果截然不同,传统文学唤起的往往是“同情”或“共鸣”,而现代派文学唤起的却更多的是“思考”。

  之所以引起这样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明显的,那就是当代作家所经历的快速变化的现实生活是过去任何时代的作家所不曾体验过的。当今人类在天体演化,生命起源,基本粒子方面的研究成果动摇了旧的科技体系结构。新的科学部门,例如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正在形成和发展之中。现代人的视野二方面可伸展向一百亿光年的广裹无边的宇宙,另一方面却又细小到十万亿分之一厘米的基本粒子的内部结构。人类知识综合的阶段已经开始。处在这样的时代,作为一个作家他观察现实,分析现实的方法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不可能仍然停留在旧的体系中,他必须使用与现代世界相适应的扩展性的、多层次的、深层分析的方法来看待现实。而当他再进一步要表现出他们观察到的现实时,他又必须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艺术方法。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文学的发展史,可以看到每个流派的产生都是出于上述的道理。作家也不例外,就以福楼拜为例,他的《包法利夫人》原稿约为三千六百多页,但最后却删去了九分之八。原因何在?我们知道,福楼拜是敬佩巴尔扎克的,他赞扬巴尔扎克透彻地了解他的时代,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巴尔扎克所熟悉的社会己经开始瓦解,因而他主张该“唱唱别的歌了”。[2]于是福楼拜提出了小说是生活的科学形式的论点。于是他抛弃了过去传统文学那种对事物外观细致入微的描绘,而以解剖学家的锐利目光力求最科学地观察事物内在的矛盾,然后以高度概括,简洁的形式对现实生活作出本质的反映,《包法利夫人》就是这样由三千六百多页变成四百页的。马克思女儿艾琳娜不但把《包法利夫人》译成了英文在伦敦出版,而且她在译本的导言里对这部作品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种奇妙的观察与分析的力量,这种结合了科学论文而具有得意的形式,这种作者人格完全隐藏的情况,以及所有人物的现实性。“这一切在帝国当时是新颖的。”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圣佩甫也说,从《包法利夫_人》可看出“一些新的文学的标志:科学,观察的精神,成熟,力量……。”而左拉更把《包法利夫人》看成是“新的艺术法典”。由此可见,一个文学家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的认识发展到什么程度,在艺术上也就会相应地把握到什么程度。如果我们承认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的话,对于这种情况,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那么,现代派文学究竟与传统文学区别何在呢?就以小说来说,传统文学多少有合情合理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如果是一部剧本,戏剧矛盾冲突是必不可少的。至于诗歌除了情感和想象外,还需要有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同样在绘画和雕刻领域里必需要有逼真的形象。而音乐没有旋、律是不可想象的。但在现代派的文学艺术里却是另一个样:·小说里的情节逐渐减弱,传统的人物形象开始模糊。事物表象的描绘愈来愈被抛弃,时空观念被任意颠倒,象征、比喻、寓意的手法在新的意义上被广泛使用。在美术领域里,线条,色彩和形体不再仅仅用于逼真的形象塑造,而是用来直接表达情绪和感受。形象转向.“变形”,三度空间变成六度。在音符里旋律不再是作品的生命,不协和弦的应用推翻了古典和声学的绝对地位,节奏的重要性受到了极端的重视。从有关这方面的例子来看,这种变化并非突然产生,而是随着时代社会的演变逐步形成的。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包法利夫人》在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刻划方面不同于巴尔扎克,也会进一步看出,福楼拜与海明威作品间的巨大区别。左拉曾经指出说,散乱在巴尔扎克巨著中的近代小说的公式,经过提炼,在《包法利夫人》一书中体现了出来。而海明成的作品又是另一回事,不仅情

  节简单,语言简洁,作品所着重表达的己开始转向主人公的遭遇所引起的情绪。他的《永别了武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的这种外形上极为简练的创作手法被誉为“白描手法”,很显然白描与浓重的细致的彩色画之间的区别是很大的。至于讲到文学中时空观念的变化,“意识流”作品最能说明这方面的间题。如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其中的时空完全是随着主人公的意识流动而任意被颠倒。在莫迪亚诺的《暗店街》里,时序是随着主人公对自己过去的追寻不断变化的。在这些作品里时空的颠倒具有立足的现实基础,显得自然而富有层次。说到象征、比喻、寓意的手法,这些本来是古已有之的,但二十世纪以来,在各种流派的作品里这些手法使用得更为广泛。以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等作品来说,它们不仅表达某一事物,某种思想,某种境况,同时也表达某种非普通语言所能传达的情绪或感受,而且它们愈来愈跟哲学的思考融合在一起。因而,它们往往首先被善于思考的青年人所接受。在西德“卡夫卡式的境遇”一词已经成为用来表达人处于一种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压抑境遇的专用词。同样,“等待戈多”已经成为人们用来说明人处于一种茫然存有希望,而希望总不来临的代用词,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该剧在美国某监狱演出时意外获得成功的道理。至于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或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其原意是否是这个意思,这无关紧要,因为二十世纪的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恰恰正是读者的“思考”。而单纯的模仿自然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美术领域也一样,以挪威画家蒙克的《呐喊》来说,画里的天堂是炽烈的红绿色,应用的是直线与曲线的对比,突出地表达了人物体验到的恐惧感;而图中的人物却被画家画得没有现实感,只是模模糊糊的雏形。这人体,这景象,这色彩充分表达了画家在孤独苦闷中感到自然界浩瀚无尽而发出的呐喊。这对读者的情绪极富感染力。同样,在音乐的领域里,早在德彪西的作品里就打破了“旋律是音乐生命”的常规,、而且和声不分三和弦,不协和弦可以任意混用,从他的《牧神午后》可以看到,音乐开始脱离注重形式的纯音乐的领域,转而表达一种模模糊糊的气氛,愈到近代,这种倾向就愈强烈。

  由这些变化可以看出,二十世纪以来.,不仅文学也包括其他艺术,都是在一个与传统文学不同的创作纲领下进行的,那就是“准确描绘不等于真实”。也就是说,统治了几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文艺创作准则“摹仿自然”开始动摇。法国画家马蒂斯在谈到表现事物的不同方法时,这样说过:“一种是原本原样地去表现它们。另一种则是艺术地把它们传写出来。”这种新的信条,不仅文学、美术、甚至连戏剧表演艺术也受其影响,在布莱希特所提出的“陌生化效果”理论就是一个证明,在他看来,一个演员如若扮演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他就应该牢牢记住,他只是在表演李尔王,而绝不能企图使自己变成李尔王。

  对于这种新的现代派文学,我们不妨就它的某些突出特点略加分析。

  一、传统文学主要描绘的是外在客观世界,重点是揭示人和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派文学主要反映的却是人的内在矛盾,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这个精神世界常常以反对现存物质世界的面貌出现,同时表现为追求个人价值以及对自我本质的探索。这类作品所表现的题材,常常被人们看作是虚无飘渺的,但实际上我们在这些作品里看到的乃是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等“自我意识”的表现。所谓“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具有其他意识所共有的本质和作用,正如《“自我意识”浅见》[3]一文所说:“自我意识”是“以一个有感觉能思维的自我本身作为认识对象的,是主体对于自己心理,思维以及行动过程、内容,结果所进行的认识、感受和评价。”“自我意识”是在人们的交往中产生的,一个被隔离于人群之外的人是很少有自我意识的。“自我意识”的产生说明人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要认识外部世界,也要认识自己,要求认识自己在外部世界中的地位、意义并对自己行为的结果作出判断。当社会生活变得复杂时,“每个人所产生的自我分化也就呈出多种状况。它能表现为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的矛盾,现实的我的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的矛盾,现实的我与历史的我的矛盾,‘小我’与‘大我’,‘自我’与‘非我’的矛盾”[4]等等。人类的这种自觉活动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成正比的,人对自己的生存产生意识,正标志着人类发展之进步,因为这个探索本身是文明人的重要课题,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才可能产生这种意识。这就是为什么这种意识在现代社会要比任何过去时代要强烈的原因。

  二、传统文学不仅画面广阔,篇幅长,反映的社会面宽,人物众多,涉及的不仅是一个时代甚至是几个时代。而现代派的文学画面窄,篇幅短,涉及的事变往往是几天,甚至几小时,从内容到形式具有高度概括、综合特点,但作品却揭示了作者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比起传统文学来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但这种简化的形式常常为习惯于传统文学的人贬之为“抽象化”。但我们知道传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象镜子般反映现实世界,它对人及-社会的一切错综复杂的关系,采用的观察方法,基本属于直观的范畴,因而它所能做到的主要是“描绘”世界。而现代派文学不满足于描绘现实世界的表面矛盾,要求对它进行更深的剖析。它企图以文学的形式,从哲学的高度来探索人生、人的价值、人类发展的前途等等问题,运用的是哲理性的观念,因此,尽管它使用了大量象征、比喻、寓意的手法,还是不能避免“抽象化”的倾向。但这并不能说这是坏事。法国诗人安德烈·布列顿[5]在谈到超现实主义运动时,曾把它分为两个时期,即直觉的时期和推理的时期,如果我们能从中得到启示,以区别传统文学和现代派文学在认识事物方面所经历的思维阶段之不同,也许是有益的。因为“抽象化”不仅出现在文学艺术领域,整个二十世纪这种抽象化的趋势有不可阻挡之势,物理学也不例外,要想回复到以直观来理解事物已属不可能。法籍华人画家赵无极在访问浙江美术学院时,曾对学生这样说过:“我并不想告诉你们怎样画画,我只想改变你们对艺术的观点,绘画不只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它取决于你怎样观察对象。”画家王乃壮在《抽象与具象》一文中指出:“在完全凭记忆画的作品中,往往具有了最初的抽象因素,因为抽象是具象的高度概括。中国画论中似有此说:‘看山画山不是山,闭门画山便一是山’”。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再者,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最初被看作是抽象的东西,往往日后就会变得实在起来,因为通过抽象,可以产生更进一步的直觉,而新的直觉又会变为进一步抽象的起点。1949年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在提到爱因斯坦的成就时说:“抽象往往只是将事物简化的一个途径,而在很多时候,简化的结果会导致一种新的美的产生。”当代的抽象画恐怕最能说明这点,至于文学中的抽象是否有美就不是能一目了然了,但如果它使人产生“思考”,这本身就足以说明它并非是虚无。

  三、人说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学是“非理性”的,“荒诞的”。这个观点可能是由于它使用了“变形”、“歪曲”的手段而引起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是否“非理性”的文学必然会引起,“非理性”的后果?事实证明,正好相反,现代派文学的创作依据是“思考”,要达到的日的也正是“思考”。在这里“非理性”、“荒诞”本身成了引起理性思考的手段。关于这点,布莱希特的叙事戏剧理论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荒诞派、黑色幽默这种荒诞不经的艺术手段,可以毫不费力地使读者对作品中发生的事件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这恰恰是布莱希特一生致力于追寻的“陌生化效果”。这在当代已成为极普遍的文学艺术现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人”的意识和感受.较之过去的时代有了复杂的变化,“现代人”对生活的经验和理解以及他们的表现都具有了新的内涵。由于“信息社会”的来临,预示了信息、知识、智力的重要性。当代的文学家必须通过自己的感官、头脑的思考力接受新的知识并将它与自己特有的想象力结合起来以创造出与新的生存条件,现代审美意识相适应的,又具有新艺术形式的作品。作家必须要扩大自己的视野,融合众多学科的知识、除哲学、社会学外,还需语言学、生理学、心理学、精神学、数学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加深扩大文学探索人生奥秘的领域。

  另外,文学的创作既离不开语言,也不能没有思维。由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人类的语言也在相应发生变化,文学语言也不例外。在当代的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正规的造句法被打破,标点符号任意被取消和混用;句子被无限缩短,或由不合逻辑的联想所组成;词义的转换等等现象。如果以传统的眼光来看,这些语言现象似乎显得有些荒唐,但在探索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上,就有可能会从与思维有密切关系的语言领域开拓战场。

  我们知道,一个作家如何分析观察现实,采用什么艺术形式固然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密切相关,同时也跟整个人类的思维发展有关,而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又是和人类的劳动不可分割的。猿脑之所以变成人脑,正是通过劳动和语言完成的,’劳动促使人类发展了各种感觉、劳动需要各种感觉协同活动,需要反映事物的整体。而语言也促使大脑通过词汇对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概括,进行思考,也就是说,在劳动过程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人类逐步改变自己的认识能力。说得明白些,社会劳动实践是思维发展的动力。原始社会生产水平低,人的抽象概括能力也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认识能力,分析综合概括能力也逐步提高。就这样,人对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探索就日益深刻、精确、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未来的文学研究工作中,不仅新颖的语言学还有思维科学的研究将会起巨大的作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2021本文地址:http://www.my9888.com.cn/post/4111.html发布于 2021-01-1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9888美文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