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子集指什么,各包括什么
1、经:是指儒家列为经典和注释经典的著作,如“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史:记述历史史实、地理疆域、官职等的书。有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如《左传》;有以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纪传体历史著作,如《史记》;有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有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述的国别体历史著作,如《国语》、《战国策》等。
3、子:指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工、农、医等各种科学技术著作,诸如《墨子》、《庄子》、《韩非子》、《本草纲目》、《梦溪笔谈》等。
4、集:是指历代作家诗文集,诸如《乐府诗集》、《古诗九十九首》、《全唐诗》、《古文观止》等。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
扩展资料: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
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已略具雏形。
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隋朝以后图书分类的主流是沿用四部分类。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中,什么是总集
经史子集中,什么是总集
2016-04-18 | 阅: 转: | 分享
在谈到古代文学典籍的时候常常会碰到“总集”这个术语,例如说《昭明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或者说《楚辞》因为地位特殊,在《四库全书总目》集部中单列一目,排在别集和总集之前。那么,什么是总集呢?
可以用两条边界线来划定总集的范围,其一,它乃是书籍之四部分类(经史子集)中“集”部的一种;其二,它是相对于“别集”而言的,其中包含着不止一人的作品。
别集是某一作者个人作品的结集。章学诚《文史通义·文集》云:“集之兴也,其当文章升降之交乎?古者朝有典谟,官存法令,风诗采自闾里,赋奏登之庙堂,未有人自为书,家存一说者也。自治学分途,百家风起,周秦诸子之学,不胜纷纷,识者已病道术之裂矣。然专门传家之业,未尝欲以文名,苟足显其业,而可以传授于其徒,则其说亦遂止于是,而未尝有参差庞杂之文也。两汉文章渐富,为著作之始衰,然贾生奏议,编入《新书》,相如辞赋,但记篇目,皆成一家之言,与诸子未甚相远;初未尝有汇次诸体,裒焉而为文集者也。自东京以降,迄乎建安、黄初之间,文章繁矣,然范、陈二史,所次文士诸传,识其文笔,皆云所著诗、赋、碑、箴、颂、诔若干篇,而不云文集若干卷,则文集之实已具,而文集之名犹未立也。”这话大体是对的。“集”的出现晚于“经”“史”,也晚于“子”;大约总要到东汉,为个人编集子的办法才开始出现,魏晋以后此风渐盛,例如曹植就曾为自己编过文集,据其《前录自序》(《全三国文》卷十六)可以知道,这部《前录》收录了七十八篇辞赋,是从更多的作品中经过筛选删定而成的,可惜现在看不到了;既有《前录》,应当还有《后录》,现在更看不到。曹植死后,他的侄儿魏明帝曹睿于景初(237~239)中下诏云:“陈思王(按这是曹植的谥号)昔虽有过失,既克己慎行,以补前阙,且自少至终,篇籍不离手,诚难能也。其收黄初中诸奏植罪状……皆削除之,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余篇,副藏内外(《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这里特别提到“前后”,可知即使曹植本人未及编定其后期作品,也已由官方给他编定了,但一共只有百余篇,大约许多不利于其父曹丕和他本人的作品,如《七步诗》等等都被淘汰掉了。这就是所谓“寓禁于编”。
等到“别集”即个人的文集多起来以后,一般读者来不及看,这就需要编撰一些将许多人的作品各选一些精华集合而成的“总集”。这种选本比较早的有西晋挚虞编撰的《文章流别集》,他又为作家们立传,则称为《文章志》。《晋书》本传载:“虞撰《文章志》四卷……又撰古文章,类聚区分为三十卷,名曰《流别集》,各为之论,辞理惬当,为世所重。”《隋书·经籍志》集部总集类著录《文章流别集》四十一卷,《文章流别志论》二卷;史部簿录类另有《文章志》四卷。到这时《文章流别集》多出十一卷,当是后人有所续补;又将原先附见于《流别集》中“论”的部分抽出来与他的《文章志》合编为《文章流别志论》;而《文章志》仍然有单行者。挚虞编撰的这些书早已亡佚
,从传世的遗文看去,则正如刘师培所说,“志者,以人为纲者;流别者,以文体为纲者也”(《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作家论、文体论从此成为古典文论的两大热点。稍后另一位编辑总集并有所议论的名人是东晋的李充,他所编撰的《翰林》乃是类似《文章流别集》的大型选本,而其中“论”的部分单列出来称为《翰林论》,则近于《文章流别志论》,现在还能看到一些遗文。《文章流别集》《翰林》一类早期的选本性质的总集后来都失传了,而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撰的《文选》岿然独存,并完整地流传至今,由于其中所选作家的个人的集子几乎都亡佚了,于是《文选》就成了人们了解和研究萧梁中期以前文学最重要的典籍。研究《文选》后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文选学”,简称“选学”,至今仍方兴未艾。
《文选》是赋、诗、文都选的,一共有七百多篇;稍后又出现了一种专门选诗的总集《玉台新咏》,影响也非常之大。萧梁中期以后到陈,有一场来势凶猛的“宫体诗”运动,读《玉台新咏》即可了解这一运动的概况和特色。宫体诗风一直影响到隋及初唐。
《文章流别集》《翰林》《文选》等等都是选集性质的总集,追求的是“精”,其中又往往显示选家的文学主张。另外还有一种以追求“全”为目标、以存一代文献的总集,这种书往往在规模比较大,并且在书名中首先标出一个“全”字。
出现得较早而且极其著名的是《全唐诗》和《全唐文》。这两部巨型“全”字号总集都是清朝官方安排编撰的。九百卷的《全唐诗》收诗近五万首,涉及诗人两千两百多位,编成于康熙年间,康熙四十五年(1706)在扬州刊印,主持其事的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他们充分利用明朝人胡震亨的《唐音统签》和明清之际大藏书家季振宜个人编撰的全唐诗稿本,稍加订补并统一体例,很快就编成印行了。这算是一项政绩工程,所以其中不免问题甚多。新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陆续推出的《全唐五代诗》(周勋初等主编),后出转精,到2018年出齐以后应当可以取代《全唐诗》。
《全唐文》编撰的时间比较长,雍正、乾隆间就已经安排专人着手,到嘉庆年间正式启动,由董诰领衔,徐松、孙尔准、胡敬、陈鸿墀等专家主持其事,五十多人参与,工作了六年,编成一千卷的大书,收录唐文二万余篇,涉及作者三千多人。《全唐文》总体水平高于《全唐诗》,不过其中遗留的问题也还不少。
凡是标榜“全”的总集总归很难真正齐全,又容易出现各种毛病,实在不大可能一举而止于至善。后经几代中外学者的努力,为《全唐诗》补出的集外佚诗大约有八千多首,对于原书中录文有误、小传出错、编次不妥、体例未善等问题更多有订正。《全唐文》可补者约有两万多篇,与《全唐文》存文篇数大体相当,单是敦煌文献和出土墓志的数量就非常巨大;在录文、小传、编次、体例等方面,《全唐文》也还有些可以改进之处,尚待进一步努力。
在《全唐诗》《全唐文》之后,以“全”字起头的古代作品的总集陆续出现了多种,如《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宋词》《全宋诗》《全宋文》等等,还有若干种这样的大书尚在编撰和出版的过程中。
总集的数量很大,情形也很复杂;下面举出六种略加介绍以见一斑:
《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编撰,一百卷,按乐府诗的性质分为十二类,保存了极其丰富的乐府歌辞,也有部分不能入乐的徒歌、谣谚和新乐府(唐代文人模仿乐府诗写成的新诗)。有宋刻本等多种刊本,现在通行的是余冠英先生审订的近人点校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
《古文苑》:相传为唐人所编,北宋人孙洙得之于佛寺经龛中,南宋人韩元吉整理为九卷,有南宋淳熙刻本;稍后章樵再加增补注释,分为二十一卷,有明代成化刻本。这两种本子均流传于世。《古文苑》是一部古代诗文总集,收周至南朝齐的作品二百六十余篇,均为史传与《文选》所不载。后者今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会稽掇英总集》:宋人孔延之编撰的会稽(绍兴)地方的诗文总集,凡二十卷,前十五卷为文,后五卷为诗,共收八百余篇,按内容编排。原有旧抄本、《四库全书》本;今有邹志方先生点校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近年来各地注意搜集整理、重新出版本地历史文献,与《会稽掇英总集》类似的地方性总集得到高度的重视,例如在新近出版的《扬州文库》中就收录了《明广陵诗》五十六卷、《淮海英灵集》二十二卷等地方性总集二十六部。
《古文辞类纂》:清人姚鼐编撰的古文选本,凡七十五卷,按文体分十三类,收录战国至清的古文辞赋七百余篇。此书对确立桐城派文统、推进桐城派古文运动发挥过重大作用。有嘉庆初刻本、道光间晚年定本;后来有各种再印本,又有接着往下编选的次生性总集多种。
《唐诗三百首》: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普及型唐诗选本,按诗体编排,共选唐诗三百一十首,涉及七十七位诗人。此书兼收并蓄,不拘一格,“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题辞》),形成这样一部供家塾使用的启蒙读本。面世后影响极大,几乎家喻户晓。后来就此书做进一步工作的有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陈婉俊《唐诗三百首补注》、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等等,近年来陆续推出的新加工本仍然层出不穷。
《古文观止》:清人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选本,共选清代以前的古文二百二十二篇,按时序排列,多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此书流行之广略近于《唐诗三百首》,鲁迅先生认为其影响同萧统《文选》一样不可轻视(详见《集外集·选本》)。并无特别见解的选本颇近于所谓“无我之境”,能够适应不同读者的一般需要,易得人心。此书新旧印本极多,且近年来有多种白话文译本问世。上世纪四十年代,著名学者吕思勉先生曾经用这本总集给中学生讲古文,其记录稿现已出版(在黄永年先生记录的《吕思勉文史四讲》一书中,中华书局2008年版),很可供参考。
(作者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古代所谓的熟读经史子集是指什么?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
经部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十三经注疏: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经学史及小学类:经学史即经学历史,小学类分训诂、字书、韵书。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
史部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正史: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清乾隆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不久,又将《清史稿》合编其中,合称《二十六史》。
编年:按年代顺序编排史料、著作等。
纪事本末:史书体裁之一。以历史事件为纲,将重要史实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顺序编写。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别杂史等:别史,图书四部分类中史部的一目。指不属于正史、杂史的史书。杂史,旧时区别于纪传、编年、纪事本末的一种史书体载。或记一时见闻,或记一事始末,或只是一家私记,但均带有历史掌故性质。
史评: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如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是评论史事方面的专著;刘知几《史通》和章学诚《文史通义》则多载对史书的评论。
诏令奏议:诏令,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包括册文、制、敕、诏、诰、策令、玺书、教、谕等。奏议,文体名。古代臣下上奏帝王的各类文字的统称,包括表、奏、疏、议、上书、封事等。
传记:亦单称传。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史钞:摘抄一史或合抄众史的书籍。《宋史·艺文志》始有“史钞”一门。有专抄一史者,如《汉书钞》、《晋书钞》之类;有合抄众史者,如《正史削繁》、《新旧唐书合钞》之类。此类史书,博取约存,对读者有一定的方便。
载记:旧史为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以别于本纪和列传。
时令:图书分类目录名。宋以前有关时令的书籍,都入子部农家,但诸书所载,上自国家典制,下至民间风俗,不仅仅限于农事,故《中兴馆阁书目》,另列时令一类。清代修《四库全书》,沿用宋人旧例,仍立时令一目。
地理:地志县志,记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等文字。
职官:历代官制。如《唐六典》、《周官》。
政书:政书,是记录典章制度的书籍,政书之名源于明代钱溥的《秘图书目》。政书可分成两大类,一为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式政书”;另一种是记述单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断代式政书”,后世史书多以“志”来记述各朝典章制度。
目录:目录分类学的著述。
子部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後亦指崇尚黄帝、老庄之说者。
释家:释家即佛教。
法家:战国时的学派,为九流之一。以尚法明刑为主,以李悝、商鞅、韩非等人为代表。
兵家:古时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亦指研究军事的学派。
农家:战国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派别。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
杂家:寥寥不能成类者,并入杂家,杂之义广,无所不包……以立说者谓之杂学,辨证者谓之杂考,议论而兼敍述者谓之杂说,旁究物理胪陈纤琐者谓之杂品......
术数:术数,谓以种种方术,观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现象,来推测人的气数和命运。也称“数术”。
医家:即医学。
艺术:泛指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术技能。
书画:书法图画
谱录:记载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等的表册
类书:辑录经、史、子、集各类著作,所收内容相当广泛,几乎无所不包。综合性的大型类书,就是古代的百科全书。类书起源于三国时代,有魏文帝曹丕命儒臣所编成的《皇览》。
蒙学:学童启蒙书籍。
集部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注:以上分类依照清《四库全书》。
总集:指汇集许多人的作品而成的诗文集。
别集:相对总集而言。即收录个人诗文的集子。
楚辞:为骚体类文章。
词: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诗文评:收录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书籍。
曲: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
小说: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经史子集 什么意思
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泛指我国古代典籍。出处:《新唐书·艺文志一》:“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示例:就从妹子说一句书,无论~,大家都顶针续麻依次接下去。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八回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